我国证券行业经过多年的超常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仍是一个不够成熟、有待完善的市场。相当数量的证券公司粗放经营,业务品种单一,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突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我国证券公司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2007年7月,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工作指引(试行)》,对证券公司实行5类11级的新的分类监管标准和措施,标志着“以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结合公司市场影响力”的全新的分类监管思路进入落实阶段。截至2008年底,共有各类证券公司会员107家。其中经中国证券业协会评审批准的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共有27家、规范类证券公司为34家。近年来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的规模及市场份额逐渐提高,资源向少数优质证券公司的集中,令竞争格局出现了一定变化,无序竞争的局面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价格战”、“佣金战”已不再是竞争的主要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研发、技术和后台支持、加强客户管理以谋求市场规模扩大和盈利水平提高成为经纪业务竞争的主流。 从发展趋势来看,证券行业正处于由分散经营、低水平竞争逐渐走向集中的演化阶段。来自行业内外的压力将促进国内证券公司转变经营理念和模式,提高经营水平和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手段,最终形成少数几家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证券公司,以及在某些细分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小证券公司并存的行业格局。 因此总的来说,虽然业内竞争激烈,但是行业总体发展趋势是向好的。其主要原因如下: 1.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持续快速增长的宏观经济是我国证券市场高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1990年至2007年,我国名义GDP复合增长率高达16.5%,最近十年也保持了11.4%的较高水平。2008年受国际宏观经济疲软以及金融风暴影响,我国GDP增长有所放缓,但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不仅带来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也将刺激融资需求的增长,同时也推动了居民储蓄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持续的经济增长带来的本币升值还将推动国内资产价格上升。另外,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居民形成稳定预期,保障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2.有利的国家金融战略和产业政策导向我国证券市场是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为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资本市场是金融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更是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化解银行体系累积风险和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手段。“十一五”规划再次强调要“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我国证券市场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3.内生因素推动金融活动供求增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国民收入分配逐渐向个人倾斜。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的4,283元提高到了2007年的13,785.8元。根据国际社会的发展经验,在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也将体现在金融服务消费需求的增长上。在金融产品的选择上,银行储蓄存款以外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产品在金融资产组合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从而构成对证券产品持续强劲的需求。证券投资基金和社保基金的规模稳步扩大、允许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以及企业年金业务逐步开展将推动投资者结构不断完善,这也将使得这种需求更为稳定。
发布时间:2020-05-23 09:45:02
责任编辑:Edit-HLA
浏览次数:2153